日期:2016-8-16(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160; 精挑细选一张信纸,灌上墨水羊角疯是什么引起,情感流于笔尖,装信,贴邮票,投递……寄一封信好像把自己的一颗心也寄了出去;拿起电话筒,轻按一个个数字键,滴滴嘟嘟的静候后,对方的声音已经传到了自己的耳畔;打开电脑,QQ、MSN、邮箱,轻点几下鼠标,一份文件已摊开着收件人的眼前。#160; 从鸿雁传书到写信、拍电报;从固定电话到“大哥大”;从引领时尚风潮的BP机到3G互联网络……时代在变迁,当传统的书信、电报等通信方式日益式微之时,现代化的互联网、“全球通”、“神州行”早已将信息传输放置在了想涉足的每一个领域。日益多元化信息传播媒介,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当然,也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变迁。#160; 看着这期的老照片,老式的邮电局大楼,街头代写书信的老者,实现乡村人们直接拨打电话梦想的第一台程控交换机,还有那仿佛依旧清晰传于耳畔的投递员们的“叮铃铃”自行车铃……时代的年轮转起来是如此之快羊癫疯,那些回不去的通讯不发达的书信年代四肢抽搐的原因,虽渐行渐远,却记录着人们永不褪色的回忆。(记者卢晓东)#160;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滁城邮电大楼,位于东大街(原南谯区政府办公点西侧)。画面中,邮电局的工作人员正在报刊宣传栏张贴报纸,只是墙角一侧的“拆”字,似乎在告诉人们很快它便将不复存在。#160; 拍摄时间、作者不详#160; (市档案馆馆藏图)#160; ▲摇几下电话手柄,拨几个号码,“喂,帮我接×××”……1986年,滁县地区邮电局农邮科的工作人员正在乌衣镇调试安徽省农村邮电局第一台自动电话。正是它的正式投入使用,让滁州的乡镇居民可以开始“打电话”。#160; 具体拍摄时间不详#160; (市民谢先生供图)#160; ▲身穿制服的邮差,骑着绿色老式自行车,只要听到那“叮铃铃”的车铃声,活蹦乱跳的孩子赶忙冲出家门,帮家里的大人收信、收报纸……只是这一景象,现在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或者电视剧画面里。#160; 拍摄时间、作者不详#160; (市档案馆馆藏图)#160; ?2005年,滁城街头,邮局门前代写书信的老者。当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可以三言两语讲述事情的时候,还会有多少人选择写信这一古老又缓慢的通信方式,还有多少人能理解“云中谁寄锦书来”、“家书抵万金”诗句的优美?#160; 摄于2005年10月9日,作者不详#160; (市地方志办公室供图)